紧盯城乡融合发展,打造“红泥 +”农业产业模式
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坚持绿色、可持续发展理念,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机遇,依托红色土壤资源,围绕阳台蔬菜产业,着力打造 “红泥+盆栽蔬菜、阳台农业、休闲采摘、农业科普、农民培训、红泥泥塑”等“红泥+”农业产业发展模式,培育“红泥乐农场”品牌,以 “一园带多园、一品带多品”的形式,带动和盘活周边农业生产经营,引导市民下乡、农产品进城,助力合作社成员增收致富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道路。
1、依托特色资源,塑造“红泥 +”合作社品牌
合作社所在的红泥沟村是北京唯一的红泥土产地,红色土壤含铁量是普通黄土的 12 倍。合作社充分挖掘地域特色,引入“富铁”“绿色”“科普”元素,培育“红泥 +”合作社品牌。
一是注重富铁,大力开展富铁蔬果生产。优选种植草莓、灵芝、食用玫瑰等 30 多种芳香蔬果及食药两用产品,2015 年注册了“红泥乐农场” 商标。
二是注重绿色,开发盆栽蔬菜。研发了盆栽蔬菜专用营养土、种苗、可移动阳台多层架等,制定了盆栽蔬菜教程,研发出盆栽食叶草、盆栽韭菜、盆栽甘蔗、盆栽药食同源植物、盆栽芳香植物等多种盆栽蔬果,每年销量达 10 多万盆,覆盖北京 130 多个小区、餐饮和星级酒店。
三是注重环保,推广阳台农业。联合社区和中小学,推广 1 米2 绿色蔬菜种植理念,引领市民和学生利用阳台空间种植既能观赏又能食用的有机蔬果。同时,面向机关、学校、企业等推出可食用地景,形成空中菜园,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。
2、挖掘乡土文化,带动休闲农业发展
合作社深入挖掘红泥沟村的历史文化,讲好红泥故事。
一是发展红泥乡土文化,开办红泥工作室,专注艺术品研发、博物馆展示、艺术衍生品及礼品生产、创意设计、手工互动、科普教育等。将红土传统文化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,积极拓展农业的多重价值。
二是开展艺术创作,聘请中央美术学院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、硕士研究生及当地民间工艺大师,围绕农业、农村、农民题材开展艺术创作,开发红泥艺术产品。
三是组织开展泥塑艺术展,吸引市民到合作社参观游览,带动农产品休闲采摘,年接待市民达 1.5 万人次。
3、开展科普培训,助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
合作社作为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挂牌的农民田间学校,把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,积极借助京津冀区域融合发展的趋势,不断拓展阳台农业培训的地域范围。合作社还为内蒙古和吉林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。如今,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到合作社接受阳台盆栽蔬菜种植、绿色蔬果种植、蔬菜绿色防控、标准化生产等实用技术的实训。
4、承担社会责任,开展精准扶贫
合作社所在的南口镇位于昌平区西部半山区,农户家庭以传统农业收入为主,收入来源单一。为帮助低收入农户“脱低摘帽”,合作社发起了盆栽蔬菜精准扶贫项目,发动南口地区低收入农户利用庭院种植盆栽蔬菜,发展庭院经济。在品种选择上,合作社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兼具食用性观赏性、易于种植的盆栽蔬菜品种,如叶菜类、调味类、食药两用类等。在盆具选择上,合作社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树脂盆、塑料盆,既有利于蔬菜的生长,又美观大方和经济实用。在投入品上,合作社推广用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,保障蔬菜生产绿色、安全。
合作社将扶贫扶智相结合,定期组织低收入农户开展集中培训,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盆栽蔬菜的种植技术,解决种植共性难题,并根据不同种植时间段和品种,分多次入户指导。合作社与每一户低收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,在管理上实施“五统一”,即统一收购、统一销售、统一防治作物病虫害、统一发放种苗、统一采购农用物资。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推进实施,北京郊区的村庄将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走进乡村、体验农业。合作社将瞄准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,把“红泥 +”农业与康养休闲有机结合,让“红泥乐农场”成为农民的致富农场、市民的休闲农场,把“红泥 +”农业建设成美丽农业。